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危中寻机的世界海洋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作者:秘书处 | 发布时间: 2021-01-21 | 356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1年的新年钟声已经敲响,令人记忆深刻的2020年已经过去。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国际海洋领域亦是如此。这一年,疫情重创全球海洋经济,产业数据大幅下滑,多项海洋科考、涉海国际活动被迫取消或推迟。这一年,海洋灾害频发,海洋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国际社会应对海洋生态危机的形势依然严峻。这一年,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步伐向前迈进,蓝色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海洋能开发利用前景持续看好,深海资源勘探开发稳步推进,国际海洋治理能力逐步提升。2020年,国际海洋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疫情重创涉海产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被视为“人类净土”的极地也未能幸免。3月,格陵兰岛政府称,格陵兰岛已确诊首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一名执行国际北极漂流冰站计划的科研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病毒。12月,一处位于南极洲的智利军事基地发生新冠肺炎感染事件,36人确诊。

      疫情对海洋生态健康也造成了威胁。6月,法国环保组织在地中海发现废弃口罩等污染物。7月,塔拉基金会新闻发言人称,该组织研究人员在欧洲七大入海河流发现了手套、口罩等。9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首次在海滩水样中检测到新冠肺炎病毒痕迹。

      疫情对全球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上交通业也造成严重影响,海工装备、海产品加工等产业订单骤减、销量下滑。3月,美国港口管理部门表示,2020年一季度美国港口货运量较2019年至少下降了20%。4月,全球规模最大的航运经纪商克拉克森公司表示,一季度全球造船业投资额下降71%。5月,世界经济论坛称,疫情导致全球涉海旅游业损失了74亿美元。6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文章称,2020年全球渔业和海产品出口量将减少约1/3。国际港口协会调查发现,全球超过40%的港口业务量下降了5%~25%。7月,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公司预测,2020年全球航运业盈利将萎缩18%。8月,国际组织发布报告指出,疫情致使全球港口吞吐量表现低迷,未来5年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将收缩至少40%。

      受疫情影响,各国对人员流动加强限制,许多海洋科考与涉海国际活动被迫取消或延期。原定于5月在芬兰举行的第43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取消,第10届国际北极社会科学联合会会议、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研讨会、欧洲海洋局第七届海洋科学大数据论坛等活动推迟举办。4月,2020年联合国海洋大会推迟举办。6月,中俄北极联合考察活动被推迟至2021年进行。8月,冰岛政府宣布取消举办2020年北极圈论坛,美国政府取消了多项大洋生态系统及渔业调查活动,巴西政府宣布取消2020年度夏季南极科考活动。

      为应对疫情影响,国际社会采取一系列措施。3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渔业与养殖业提供政策援助。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该组织旗下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啸预警全球协调工作组正在根据疫情发展情况进行工作调整。5月,塞舌尔政府发布为期2年的邮轮禁令。9月,多个国家的南极考察站对人员出入加强管理。11月,澳大利亚南极局宣布将为南极科考站或考察船配备病毒隔离室。

生态健康频敲警钟

      2020年,受气候变化影响,海水升温、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珊瑚礁白化、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物种数量下降以及海洋灾害频发等,严重威胁着海洋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年,科学家就海洋生态健康状况频频发出预警。1月,印尼发现有2座小岛因海平面上升而淹没。调查显示,太平洋海洋热浪已致约100万只海鸟死亡。3月,科学家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半数海滩可能会消失。4月,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大堡礁遇到了严重的珊瑚白化问题。6月,研究发现全球只有2.5%的珊瑚礁得到有效保护。7月,研究发现全球礁鲨数量锐减,其在部分海域已绝迹。

      这一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8月,飓风“劳拉”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登陆,致使10万户家庭断电。10月,希腊佐泽卡尼索斯群岛发生6.9级地震。11月,飓风“约塔”侵袭中美洲,导致数千名民众无家可归,造成至少38人死亡。台风“环高”“天鹅”等在菲律宾登陆,多地受灾严重。12月,飓风“亚萨”登陆斐济,瓦努阿岛和维提岛东北部地区受到严重侵袭。

      这一年,海上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严重后果。7月,一艘日本籍货轮在毛里求斯近海触礁,导致上千吨燃油泄漏。9月,在也门附近海域发现一艘载有110万桶原油的船舶发生原油泄漏。10月,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净化后排放入海,引发当地民众严重抗议和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担忧。

      这一年,以塑料垃圾为主的海洋污染问题治理受到广泛关注。2月,研究显示塑料垃圾每年可导致超过50万只寄居蟹死亡。4月,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在南极冰层中发现微塑料。8月,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大西洋的微塑料含量达到此前预估的10倍。

      同时,国际社会开展了以治理海洋塑料垃圾污染为主的整治行动或倡议。1月,美国参议院通过《拯救我们的海洋2.0法案》。4月,北欧环境部长会议表示将制定打击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路线图。6月,4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打击海洋塑料污染“友好合作组”。10月,英国、新加坡宣布将合作开展东南亚海洋塑料污染影响研究。11月,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宣布为“海洋塑料倡议”提供25亿美元资金支持。

资源开发利用喜中有忧

      2020年,各国对蓝色经济发展愈发重视,积极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2月,欧盟委员会和欧洲投资基金启动了投资额达7500万欧元的蓝色投资基金。6月,多个南太平洋国家表示将积极谋求“蓝色和绿色经济”发展。10月,联合国法律事务厅和挪威政府签署协议探索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11月,加拿大政府宣布投资建设“蓝色未来之路”项目。

      海上风电产业蓬勃发展,一批海上风电项目开建或投产。1月,大型海上风能项目在英国开建。2月,日本首批海上风电场进入建设阶段。6月,美国首个大型海上风电场获批建设。10月,挪威启动建造大型海上浮动风电站。

      海上风电产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市场前景看好。2月,据欧洲风能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欧洲海上风电装机量达到3.6吉瓦。10月,8个波罗的海国家签署海上风能联合宣言。11月,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海上风电项目数量增长了47%,未来5年还将增加一倍以上。

      其他海洋能开发利用也在持续推进。5月,世界首座浮动核电站在俄罗斯投入运营。6月,德国政府宣布发展海上氢能产业。8月,塞舌尔政府宣布将建造首个漂浮太阳能示范项目。10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建造大型潮汐能发电站。11月,加拿大政府宣布将建设浮式潮汐能阵列。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6月,库克群岛政府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开展首次海底采矿活动。8月,日本政府在其专属经济区成功开采富钴结壳。库克群岛政府重新开放海底矿产勘探许可证申请。

      同时,环保组织对海底采矿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依然感到担忧。3月,巴布亚新几内亚一家公益机构呼吁政府取消加拿大鹦鹉螺公司获取的海底矿产勘探和采矿许可权。5月,非政府组织呼吁各国暂停在太平洋开展深海采矿活动。6月,环保人士抨击库克群岛政府热衷于开展大规模海底矿产开采。7月,澳大利亚环保组织称,深海采矿将对澳大利亚沿海环境造成严重影响。8月,世界经济论坛发文指出,深海矿物必须谨慎开采、加强管理。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全球海洋科研活动仍保持有序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月,挪威政府宣布将建造世界首艘无碳燃料供应船。4月,日本企业开发了基于卫星影像AI分析技术的赤潮预报系统。5月,韩国政府启动建设试验海上高速无线通信网。6月,科研人员提出地下水流动及海水入侵监测新方法。7月,跨国企业谷歌公司利用海底光纤电缆作为传感器开展地震和海啸探测。9月,跨国企业微软公司成功研发可靠、高效的海底数据中心。

      同时,科研人员在海洋科学研究理论研究和物种新发现上取得积极进展。3月,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发现深海珊瑚“花园”。4月,法国研究人员在大西洋比斯开湾发现2600多个可产生甲烷的海底喷口。5月,研究人员在北印度洋发现新的板块边界。6月,科学家在澳大利亚沿海发现世界最大的水下河系。科学家在格陵兰深海发现软珊瑚栖息地。7月,科学家首次在南极洲海底发现甲烷泄漏现象。科学家在波罗的海底部发现冰川犁沟。

极地环境广受关注

      2020年,极地发生的气温升高、海冰融化、冰川消融、野火肆虐、臭氧层空洞等事件,昭示着极地依然面临健康危机。2月,监测显示南极气温首次突破20℃。4月,监测发现北极臭氧消耗量创新纪录。6月,俄罗斯西伯利亚小镇维尔霍扬斯克气温达到38℃。7月,挪威斯瓦巴德群岛气温达到21.7℃,创当地历史新高。8月,加拿大境内最后一个完整的北极冰架解体。9月,北极最大冰架——格陵兰冰川发生大面积脱离现象。

      研究人员发现,气候变化对极地环境产生严重影响。2月,研究表明气候变化致使南极企鹅数量减少。3月,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导致北极熊产崽数量减少。6月,研究发现过去5年南极洲威德尔海地区夏季海冰覆盖面积减少约100万平方公里。8月,研究显示气候变暖使俄罗斯北极地区南部边界的永久冻土面积减少了2%~3%。

      这一年,面对疫情影响,极地科学探索活动稳步推进。1月,新西兰在南极建立了新的海洋环境监测站。4月,德国科学家在南极土壤中发现9000万年前的雨林痕迹。6月,澳大利亚南极局开展了南极钻探装备测试工作。8月,韩国在该国南极世宗科学基地完成首次海洋综合调查。

      这一年,北极地区油气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受到广泛关注。6月,美国政府宣布拟在北极地区供应更多土地进行油气开发。俄罗斯石油企业宣布将在北极自然保护区内开采石油。8月,美国环保组织起诉政府违法批准建立北极矿区道路。9月,国际能源企业壳牌公司宣布将恢复北极阿拉斯加海上油气勘探活动。11月,加拿大政府宣布拟在北极地区开发天然气。

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2020年,国际海洋合作不断深入,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动力。6月,多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呼吁促进全球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8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批准在南大洋地区设立13个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区。9月,联合国大会第75届会议宣布启动新的全球珊瑚礁基金。

      这一年,各国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提升海洋治理能力。1月,韩国发布《滩涂法》施行令。2月,瑞典签署协议建立国际海洋保护区。3月,韩国国会通过《海洋环境管理法部分修正案》。缅甸设立第二个海洋保护区。5月,泰国设立“国家红树林日”,新西兰政府发布《海鸟国家行动计划》,斐济政府发布首个《国家海洋政策》。6月,挪威政府新建9个海洋保护区。7月,哥斯达黎加政府批准新设海洋保护区。8月,秘鲁通过《海浪保护法》、阿根廷通过《海洋空间法》。9月,瑞典设立全国最大的海洋保护区。

      同时,以海洋为主题的双边、多边合作持续开展。2月,印度和挪威签署海洋综合管理意向书,加强建设蓝色经济伙伴关系。4月,丹麦和冰岛宣布共建海洋、气候和社会研究中心。6月,韩国和美国宣布将合作开发可燃冰利用技术。10月,比利时与厄瓜多尔宣布将合作开展海洋研究项目。11月,孟加拉国和印度宣布将合作开发海洋资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学校宣传片  School propaganda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