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0周年校庆活动暨2020年科技活动月 ——海洋高端论坛(一)我国自主海洋卫星系列创新成果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 作者:秘书处 | 发布时间: 2020-05-12 | 2677 次浏览 | 分享到:
报告1:我国海洋动力系列卫星及其应用
报告人:林明森 研究员
报告时间:5月9日下午14:00-15:00
 
报告2:海洋水色与海面风场遥感应用—海洋一号C星与中法海洋卫星应用成果展示
报告人:刘建强 研究员
报告时间:5月9日下午15:00-16:00
 
报告3:海洋微波遥感:进展与挑战—从神舟四号到中法海洋卫星
报告人:董晓龙 研究员
报告时间:5月9日下午16:00-17:00
 
主持人:何宜军 教授
会议形式:
线上——腾讯云会议平台(会议号:801 771 701)
线下——文德楼S519


报告人简介

林明森,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书记和主任,研究员。从事海洋遥感科研和海洋卫星工程建设30多年,领军攻克了我国海洋微波遥感资料处理的难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载人航天和海洋卫星地面系统等项目60多项,并在海洋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建设、微波遥感海面风场反演机理研究和卫星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科术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出版专著25部。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专利18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政府特殊津贴,立一等功1次。林明森带领团队通过多年的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发展了高精度卫星散射计测风理论与技术体系、构建了波形重跟踪四参数模型、突破了HY-2卫星获取海面高度、风、浪、温环境遥感产品的融合算法,全面提升了HY-2卫星的应用效能,改变了我国长期依赖国外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遥感数据的局面。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HY-2卫星地面数据处理系统中,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创新点之一和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奖一等奖的主要内容,这些突破性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卫星的国际影响力,使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刘建强,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法海洋卫星中方首席科学家,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海洋咨询工程协会海洋卫星分会会长。长期从事卫星与应用规划论证、海洋卫星工程建设与遥感应用研究,我国海洋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主持与参加完成海洋一号A、B、C卫星工程、海洋二号卫星工程、北京一号卫星工程、载人航天民用遥感工程及国家863计划、极地专项等30多项科研与建设任务,发表论文60多篇,曾获部级科技奖10项,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5月所领导部门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08年获感动海洋全国十佳环保人物称号。目前负责海洋一号D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新一代海洋水色卫星工程建设以及高分卫星牡丹江站、雪龙船载遥感系统建设与运行。

董晓龙,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ISSI-BJ)行政所长,担任国际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工作组(CEOS WGCV)微波小组主席。董晓龙博士1991、1996年分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无线电技术专业工学学士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董晓龙长期从事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领域研究,在微波遥感探测与成像机理研究、新型微波遥感器研发、微波遥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曾作为核心骨干或负责人承担863计划项目及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系统、海洋二号卫星、中法海洋卫星等重要航天型号任务。作为联合负责人提出“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计划(WCOM)”,联合提出“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计划(OSCOM)“,得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支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专项项目负责人。

学校宣传片  School propaganda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