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0周年校庆活动暨2020年科技活动月 ——海洋高端论坛(四)热带气旋及其影响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 作者:秘书处 | 发布时间: 2020-05-20 | 3034 次浏览 | 分享到:

报告1:AtlanticTropical cyclone clustering(大西洋热带气旋群发现象)
报告人:谢立安教授
报告时间:5月21日(周四)上午9:00-10:00
 
报告2:Impacts of Typhoon “Wind-Pump” onMarine Ecosystem
报告人:唐丹玲研究员
报告时间:5月21日(周四)上午10:00-11:00
 
主持人:何宜军教授
 
会议形式:
线上——腾讯会议平台(会议号:599 952 188)
线下——文德楼S519


报告人简介:

谢立安,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理学院海洋、地球与大气科学系教授,1982年7月: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天气动力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1月: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7月:获美国迈阿密大学气象与物理海洋学博士学位;1992年8月起就职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海洋、地球与大气科学系至今。历任北卡州立大学海洋科学博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主任、近海流体动力学实验室主任、海洋-大气模拟与可视化实验室专家、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正教授。是美国《天气研究计划》“海洋气象与近海研究专家组”和“登陆飓风专家组”成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实时大数据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海洋气象、海-气相互作用与耦合模型、海洋与大气科学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海洋与气象灾害预报与防灾减灾、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评估。至今共承担30余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并应邀为国际权威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Atmospheric Sciences》“海洋气象词条”撰稿。 2007年:因风暴潮研究和推动风暴潮实时预报入选2006年“北卡州为改变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十大新闻人物”(Triangle BusinessJournal);1998、2003年: 两次获得美国气象局颁发局校合作成就奖(CollaborativeResearch Award)。


 唐丹玲,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教授(2级),博士生导师,“海洋生态环境遥感中心”负责人。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曾在美国博罗德岛大学,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日本东北大学从事海洋遥感研究多年。曾任复旦大学教授。致力于研究海洋生态动力学与海洋生态环境遥感。 1)首次提出了“强风-上升流-平流输运-藻华”形成演变的概念模型,解决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南海西部季节性藻华的来源问题。揭示了季风与气候变化对藻华过程的调控机理,进一步解释了南海藻华年纪变化受厄尔尼诺影响的机理。论文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专题亮点评论。2)揭示了台风、海啸等引发的突发性藻华的三维结构特征,丰富“台风引起水体垂直混合等导致海洋藻华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系统理论。发现台风改变水温、营养盐分布等影响藻华形成,阐明台风等突发事件引发藻华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论文被Nature CHINA专题配图评论。3)发现了珠江口有害藻华的发生由海洋温盐锋面变化引发;阐释环境变化导致藻华原因种改变、引起藻华高峰期提前,全面阐明了季风、台风人类活动等影响的南海有害藻华分布特征。论文列入专业期刊下载排名第4,被多个重要国际综述报告重点引用。4)为海洋生态遥感提供理念模型与方法,推动遥感海洋生态这个交叉学科的发展。任职多个国际学术组织,担任多个相关国际学术大会主席。国际科联期刊Space Research Today 专题配图介绍唐丹玲的工作。进入ESI全球环境生态领域Top1%高引用率科学家名录. 发表SCI/EI论文80多篇;专著《Remote Sensing of the Changing Oceans》和《Typhoon Impacts and Crisis Management》由Springer出版。